大布苏保护区自然资源丰富,有国内唯一的潜蚀地质地貌景观“乾安泥林”,有省内最丰富的古生物化石群,大布苏保护区所处的松嫩平原,是著名的风沙盐碱地带,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生态区位也异常重要,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区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为深入贯彻落实省林草局党组书记、局长金喜双,在党支部工作联系点大布苏保护区管理局的讲话精神,8月10日至11日,省林业和草原局科技产业处处长谭国庆、省林科院院长张建秋及相关专家到大布苏保护区开展科技助力乾安泥林保护与发展专题调研活动。
调研组一行听取了保护区领导情况介绍,实地踏察了泥林潜蚀地质地貌景观、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大布苏湖湿地生态系统以及研学项目建设情况,并深入到保护区腹地对野生枸杞、草原白刺等植物的生长和分布情况进行现场考察。调研组召开了座谈会,深入探讨生态保护、研学发展等事宜,并对运用科技手段谋划项目建设给予具体指导。同时,对编制旅游规划、盐碱地治理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专家表示,要坚决贯彻自然保护区条例,全面落实地质遗迹管理办法,认真执行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有关规定,把保护区内珍稀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历史遗迹守护好、利用好、发展好,既要让美丽的地质遗迹资源展现在广大市民面前,充分体现其科普价值,又要对这些宝贵的地质遗迹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实现保护与开发和谐发展,使管护工作迈入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轨道。由于连年干旱少雨,地下水位下降,自流泉多数断流,大布苏湖水位也在不断下降,湿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大布苏保护区的湿地面积正在逐年减少,沙漠化逐年加重,这些问题必须引起保护区的高度重视。要通过启动补水工程、全面禁牧等手段解决现实问题,同时积极探索建立生态保护修复的长效机制,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措施,推动大布苏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打造珍稀禽类和野生动物栖息家园。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体现得最集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地区,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对于加强自然资源保护、保障生态安全、划定物种保护红线、建设生态文明都有重要的意义。
专家建议,要不折不扣贯彻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理念,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前提下,把发展生态旅游和研学教育有机结合;把潜蚀地貌景观、古生物化石群以及湿地生态系统与春捺钵文化深度融合;把打碱文化、千字文文化与民风民俗有效结合,建立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态旅游基地和研学教育基地,全力推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同发展。